返回網站

孩子拒學怎麼辦?

從拒絕上學,

到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學之路

親子溝通|學習動機|個人自學|家庭重塑|實驗教育

2025年9月24日

當孩子突然拒絕上學時,家長往往最先感受到的是無助與焦慮。明明只是每天的日常,卻好像一夜之間變得步步艱難。其實,拒學並不代表孩子不想學習,而是提醒我們:他的身心正在發出求救訊號,希望父母看見。這篇文章想陪您一起理解,拒學帶來的衝擊、家長能做的三個小改變、如何把困境轉為自學的契機,以及家長的自我照顧。願您在閱讀的過程中,找到新的希望與力量。

拒學的第一現場:當孩子停下腳步,家長最先感受到的衝擊

當孩子突然拒絕上學,家裡的時鐘好像瞬間停住了,原本再平常不過的清晨,成了全家最緊繃的時刻。孩子的抗拒,讓家長措手不及;而家長的焦急,也讓氣氛更加沉重。拒學的現場,常常不是單一的爭執,而是一層層堆疊的情緒與壓力。

拒學最直接的表現,往往出現在每天早晨。孩子可能一聽到「該起床了」就沉默不語,或是緊緊抓著被子不肯動。偶爾,他會用哭泣、吼叫來表達抗拒;有時,則是把自己鎖在房間裡,不願與任何人互動。這些行為背後,不單是「不想上學」,而是孩子心中承受的壓力,已經大到難以用語言說出口。

家長的焦慮與自責:為什麼我說不動孩子?

看著孩子一天天抗拒,家長常陷入焦急與疑惑:「為什麼我的孩子會變這樣?」這份無力感,常常讓家長在心裡責怪自己,甚至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。然而,孩子的拒學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,也不是父母的「錯誤」導致的,更多時候,它是一個求救訊號,需要的不是責備,而是耐心的理解。

家庭氛圍的拉扯:親子關係在壓力下的考驗

當拒學持續,家裡的氛圍也會跟著被牽動。父母之間可能因為因應方式不同而爭吵,兄弟姊妹也感受到無形的緊張,親子對話往往充滿催促與爭執,原本的親密感,逐漸被壓力取代。這段時間,家庭彷彿陷入一場拉鋸戰,每個人都很愛彼此,卻都被壓力推著走,難以好好表達愛。

孩子拒學怎麼辦?先從三個小改變開始

面對孩子的拒學,家長最自然的反應往往是「想辦法把他送去上學」,但在這樣的急迫之下,孩子的情緒卻可能更加封閉,甚至出現更強烈的抗拒。其實,與其期待立刻改變,不如先從一些小地方開始:調整彼此相處的方式,讓孩子感受到安全,才有力氣往前走。

先傾聽孩子的情緒,理解他,給他安全感

拒學的孩子,心裡常常有很多想法和情緒,只是難以找到能真正聽懂的人。當孩子說出「我不想去上學」時,家長可以先停下腳步,輕聲回應:「我聽見您很辛苦,我想知道您怎麼了。」這樣的傾聽,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感受被看見,也讓他安心,知道有人願意在旁邊陪伴。

從小步驟開始,陪孩子慢慢跨出舒適圈

拒學的狀態,很少能靠「一次到位」來解決。比起直接要求回到校園,不妨先設定一些小目標,例如能準時起床、願意和家人聊聊心情,甚至只是陪您一起散步。當孩子能在這些小步驟中獲得成就感,他會更有勇氣面對下一步。一步一步的嘗試,正在替孩子築起再次出發的能量。

在無壓力的陪伴下,讓對話更有溫度

拒學的孩子,對「壓力」特別敏感。如果每次對話都圍繞在「為什麼不上學」、「您應該要去」,孩子只會感到更沉重,試著把對話的焦點,放在日常的小事上,例如一起做飯、聊喜歡的音樂,或談談未來想嘗試的事。當孩子感覺到父母不再只看「上學」這件事,而是真心在乎他這個人,親子之間的距離,也會慢慢拉近。

當孩子不再踏進校園時,父母心裡或許會湧起無數擔憂,「他是不是從此與學習脫節了?」其實,拒學並不等於拒絕學習。孩子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:需要一條更適合的道路。學習從來不只是一張課桌椅,而是能延伸到生活、興趣與關係裡。當我們願意打開想像,就能陪孩子看見另一種可能:把拒學,轉化為一段重新發現自我的旅程。

把學習從「上課」延伸到生活日常

知識不只存在於課本,孩子可能透過烹飪學會計量,透過遊戲累積邏輯思維,或在日常對話中培養表達能力。當我們把生活視為學習的一部分,孩子會發現自己並沒有「落後」,而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認識世界。像 Only 實驗教育,就很重視這種「生活即學習」的精神,讓孩子能在探索中找到學習的樂趣。

找到孩子的興趣領域,重建學習的內在動力

真正能支撐孩子前行的,不是外在的要求,而是內心的渴望,或許他對繪畫特別投入,或對科技特別好奇,這些興趣都能成為重新連結學習的起點。當孩子發現自己能投入在感興趣的事物上,他會充滿學習熱忱,逐漸探索與學習。Only 實驗教育的課程設計,正是以「學生興趣」為中心,讓孩子在喜愛的領域裡培養自信,進而延伸到更多的知識探索。

運用自學資源,為孩子開啟多元的學習路徑

現代教育資源豐富,線上課程、共學團體、專題探索,都是陪孩子自學的好方式,透過多元選擇,孩子能根據自己的步調與特質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。Only 實驗教育也提供跨領域的探索機會,讓孩子不只是在「自學」,更能在社群中與他人交流,累積屬於自己的學習地圖。這樣的路徑,不是孤單的獨行,而是充滿可能的同行。

家長的自我照顧:陪伴與支持的力量

在孩子拒學的過程中,家長往往把所有心力都放在孩子身上,卻很少有家長看見自己承受的重量,那是一種深藏心底的焦慮:擔心孩子未來、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、甚至感到孤單無助。事實上,家長同樣需要陪伴,因為只有當父母得到足夠的支持,才有能量繼續溫柔而堅定地陪伴孩子。

承認自己的辛苦:拒學不只是孩子的課題

拒學不只是孩子的掙扎,也是一場牽動全家的挑戰。家長在這過程中,可能會出現失眠、焦躁、甚至自我懷疑的時刻,與其把這些情緒壓抑起來,不如先允許自己承認:「我真的很累,也需要休息。」當您能誠實面對自己的辛苦,就不會再把所有壓力都推回到孩子身上,而是多一份理解、多一份耐心。

找到支持的出口:同伴、社群與專業的陪伴

走在拒學的路上,沒有人該是一個人,您可以尋找和您有類似經歷的家長群體,分享彼此的掙扎與微小進展;您也可以透過社群、書籍或專業機構,找到新的方法與角度。當您願意為自己建立支持網絡,就會發現這條路並非孤單無援,當父母感覺到愛與理解,也更能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,去回應孩子的需要。

拒學,或許是孩子帶領我們走向新方向的開始

當孩子停下腳步時,我們或許會感到焦慮與不安,但請記得:拒學並不等於放棄學習。它更像是一個提醒,邀請我們與孩子一起重新思考「什麼才是適合他的學習方式」。在這段路上,家長也需要溫柔地照顧自己,因為唯有父母本身得到支持,才能有力量陪伴孩子走下去。

如果您正在這條路上尋找方向,Only 實驗教育願意和您並肩,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與潛能,也願意陪伴您一起看見新的可能。或許,您會發現,拒學並非結束,而是一個開啟自學與成長的契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