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ly實驗教育-陪伴自學家庭互助系統
  • 首頁
  • 如何加入Only? 
    • 新生輔導自學專區
    • 兼職引導師資專區
  • 關於拒學轉自學 
    • Only的特色
    • Only的教育觀點
    • 學生自學心路歷程分享
    • 家長陪伴孩子自學經驗分享
  • Only怎麼做? 
    • 1.座談會
    • 2.面談與自學計畫陪伴
    • 3.陪伴自學生家長增能
    • 4.Only實驗教育學生課程
    • 5.Only實驗教育學生個人家教課程
  • 成果與影響力 
    • Only成果
    • 學生成果
    • 學生產品
  • 關於我們 
    • 品牌介紹
    • 創辦人介紹
  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好站推推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如何加入Only? 
      • 新生輔導自學專區
      • 兼職引導師資專區
    • 關於拒學轉自學 
      • Only的特色
      • Only的教育觀點
      • 學生自學心路歷程分享
      • 家長陪伴孩子自學經驗分享
    • Only怎麼做? 
      • 1.座談會
      • 2.面談與自學計畫陪伴
      • 3.陪伴自學生家長增能
      • 4.Only實驗教育學生課程
      • 5.Only實驗教育學生個人家教課程
    • 成果與影響力 
      • Only成果
      • 學生成果
      • 學生產品
    • 關於我們 
      • 品牌介紹
      • 創辦人介紹
  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好站推推
Only實驗教育-陪伴自學家庭互助系統
  • 首頁
  • 如何加入Only? 
    • 新生輔導自學專區
    • 兼職引導師資專區
  • 關於拒學轉自學 
    • Only的特色
    • Only的教育觀點
    • 學生自學心路歷程分享
    • 家長陪伴孩子自學經驗分享
  • Only怎麼做? 
    • 1.座談會
    • 2.面談與自學計畫陪伴
    • 3.陪伴自學生家長增能
    • 4.Only實驗教育學生課程
    • 5.Only實驗教育學生個人家教課程
  • 成果與影響力 
    • Only成果
    • 學生成果
    • 學生產品
  • 關於我們 
    • 品牌介紹
    • 創辦人介紹
  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好站推推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如何加入Only? 
      • 新生輔導自學專區
      • 兼職引導師資專區
    • 關於拒學轉自學 
      • Only的特色
      • Only的教育觀點
      • 學生自學心路歷程分享
      • 家長陪伴孩子自學經驗分享
    • Only怎麼做? 
      • 1.座談會
      • 2.面談與自學計畫陪伴
      • 3.陪伴自學生家長增能
      • 4.Only實驗教育學生課程
      • 5.Only實驗教育學生個人家教課程
    • 成果與影響力 
      • Only成果
      • 學生成果
      • 學生產品
    • 關於我們 
      • 品牌介紹
      • 創辦人介紹
  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好站推推

別再問為什麼拒學!

父母 5 個溝通技巧,打開孩子心門

拒學焦慮|溝通技巧|同理情緒|社會安全網|青少安全感

孩子的成長旅程中,拒學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,打亂了所有的節奏。當孩子將自己關在房裡,不願開口,父母的心情無助又焦慮。你不斷追問「為什麼」,卻發現這些問題只讓親子關係陷入僵局。事實上,拒學是孩子內心發出的求救信號,他們不是不願說,而是不知道怎麼說。這時候,需要的不是咄咄逼人的審問,而是充滿安全感的對話。這篇文章將帶你學習如何放下「為什麼」的追問,掌握五個有效的溝通技巧,一步步打開孩子的心門,重建信任的橋樑。

拒學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肯開口?背後真相超乎想像

當孩子因拒學而關起心門,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焦急與不解:為什麼他不願意好好說?然而,沉默並不是因為孩子不在乎或故意抗拒,而是他們還沒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。理解背後的原因,才是建立對話的第一步。

Section image

一問再問,為什麼只換來更大的沉默?

父母因為擔心,就一再追問:「為什麼不去上學?」、「到底發生什麼事?」這些話雖然出於關心,卻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逼到角落。當壓力越大,他們只會用更大的沉默來保護自己。這不是反抗,而是一種自我防衛。

沉默不是冷漠,而是缺乏安全感

孩子拒學後不願意表達,往往不是因為沒話可說,而是擔心「說出來」可能帶來更多批評或否定。他們需要先確定自己不會受到責怪,才敢慢慢打開心門。換句話說,沉默是一種訊號:孩子正在等待一個安全的對話空間。

父母最常掉進的三大誤區

面對拒學,父母往往是最著急的一群人。焦慮之下,很容易掉進一些常見誤區,而這些反應雖然出於關心,卻不知不覺讓孩子緊閉心門。

  1. 第一個誤區,是把拒學當成叛逆:許多父母會直覺孩子「不去上學就是偷懶」,甚至把拒學等同於不聽話。這樣的標籤不但忽略了孩子背後更深層的情緒困境,也讓他們更難相信父母會理解自己。
  2. 第二個誤區,是急著給解方:當孩子說不想去上學,父母常脫口而出:「不要想太多」、「去找老師聊聊就好」。但對孩子來說,這些快速的建議就像是在說:「你的問題不重要」,讓他覺得自己不受重視。
  3. 第三個誤區,是把焦慮攤在孩子面前:「你這樣我很擔心」、「如果未來考不上大學怎麼辦?」這些話無形中施加更多壓力給孩子。當父母的焦慮沒有得到適當處理,孩子會因為擔心父母,而獨自承擔壓力。

父母必學的5個溝通技巧:建立安全感的對話心法

面對孩子拒學時,許多家長本能地會想找出「為什麼」,但這種追問往往適得其反,真正有效的溝通,是重新建立一個充滿安全感的對話空間。當孩子感覺有人理解自己、接納自己,他們的心門才會漸漸打開。以下是五個常用的溝通技巧,幫助你與孩子建立更深的連結。

技巧一:先「聽」情緒,再「談」事情

拒學背後多半是焦慮、害怕、挫折感交疊而成。當孩子情緒還在高點時,任何勸說與分析都像逆風而行。先「接住情緒」,再來討論問題解決。將焦點從「事情」轉移到「情緒」。先試著同理孩子的情緒,即使你無法完全理解原因也沒關係。

  • 錯誤示範:「去學校有什麼好害怕的,遇到困難要去面對。」
  • 正確示範:「你看起來很難過,我會在這裡陪你。」
  • 具體句型:「聽起來你對去學校感到很害怕。」、「我感受到你現在情緒很複雜,似乎有許多不舒服。」

技巧二:用「我」開頭,取代「你」開頭

「你為什麼不去?」「你怎麼老是……」這類「你」開頭,容易讓孩子覺得受到責備,內心開始防衛。改以「我」開頭,表達你的感受,既誠實又不壓迫。將焦點放在自己的感受上,用「我」的視角來表達你的關心和愛,這能讓孩子明白,你是在關心他,而不是在審判他。

  • 錯誤示範:「你是不是又遇到什麼問題了?」
  • 正確示範:「我看到你最近不太開心,這讓我很擔心你,不知道有什麼是我可以幫你的?」
  • 具體句型:「我看到你最近都待在家裡,讓我很想知道你過得好不好。」、「我感覺到你好像有心事,我很樂意聽你說。」

技巧三:放下指責,用同理心引導對話

指責會讓孩子更想躲,同理能讓孩子覺得被理解,願意多說一點。把「評論」換成「理解脈絡」。承認孩子的情緒是合理的,並展現出你願意支持他們的態度。

  • 錯誤示範:「拒學是不對的,這樣以後怎麼辦?」
  • 正確示範:「你要面對上學的壓力,真的很辛苦,很不容易。」
  • 具體句型:「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,讓我試著理解你的感受。」、「我相信去學校,對你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。」

技巧四:善用「好奇式提問」,取代審問式提問

拒學議題上,「為什麼」常讓孩子感覺被審問;把問題換成具體、可回答、帶選擇的好奇式提問,孩子比較不會退縮。使用開放式、非批判性的問題,引導孩子自然地表達。

  • 錯誤示範:「為什麼你今天不想去學校?」」
  • 正確示範:「如果今天可以不用去學校,你最想做什麼?」
  • 具體句型:「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想跟我分享的?」、「如果可以選擇,你會希望情況有什麼不同呢?」

技巧五:肯定孩子的努力,而非只看結果

當父母只看「有沒有去上學」,孩子會覺得永遠不及格。把焦點移到具體的的小努力(例如正常吃三餐、傳訊息給同學、與父母一起吃飯、講出一件自己的事情),能累積自信與動力。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微小的改變,都要給予正向的回饋和肯定。

  • 錯誤示範:「只是做到這樣是不夠的,你應該要更努力。」
  • 正確示範:「媽媽(或爸爸)很感謝你今天願意下樓一起吃飯,這對我來說很重要。」
  • 具體句型:「你能開口跟我說這些,代表你真的很勇敢,我很為你感到驕傲。」、「我看到你今天願意試著出門,謝謝你陪伴我出來散步。」
Section image

拒學不是小事!3 種情況出現時,父母該尋求專業協助

當孩子拒學的狀況持續,父母往往在掙扎:到底要不要帶孩子去看找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?怕太早求助,會不會小題大作?但其實,專業協助不等於「孩子有病」,而是提供一個更安全的支持網。以下三種情況,就是提醒父母該勇敢尋求幫助的訊號。

拒學情況超過兩週,就不是單純的「偶爾不想去」

孩子偶爾說「今天不想去上學」,可能只是累了,或遇到暫時遇到壓力。但若拒學的狀況持續超過兩週,甚至天天掙扎,這是一個警訊。長時間的拒學可能會讓孩子的焦慮與自信心惡性循環,這時候就需要專業的介入,協助找出根本原因。

情緒失控或出現自我傷害,是緊急警訊

如果孩子除了拒學,還伴隨嚴重情緒反應(如暴怒、持續哭泣、恐慌症狀、憂鬱等)或甚至出現自我傷害念頭或行為,這就是不能再等待的警訊。這類狀況超出家庭能單獨承擔的範圍,必須立刻尋求專業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的協助,確保孩子的安全。

當父母也覺得無力,就是需要專業支撐的時刻

拒學不僅是孩子的掙扎,也是整個家庭的共同挑戰。當孩子選擇用拒學來表達內心的焦慮、恐懼或挫敗時,父母也往往會陷入無力、焦慮、自責和疲憊的循環中。當父母已經嘗試各種方式,卻依然覺得疲憊、焦躁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,這就是需要外部支援的訊號。專業人士能夠提供情緒的支持與陪伴,一起走過困境。 當父母獲得支持與滋養,才能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力量,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後盾。

從今天開始,你就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

當你掌握了這些溝通與陪伴技巧,你會發現,與孩子的關係正在發生微妙而重要的變化。這段旅程並不容易,但請記住,你的目標不是讓孩子重返校園,而是成為他們願意依靠的港灣。當孩子感受到你無條件的愛與支持,他們會漸漸找回面對困難的勇氣。

訂閱
上一篇
青少年拒學後如何預防自殺? 家長必知的支持方法與創新教育出路
下一篇
孩子拒學怎麼辦? 從拒絕上學, 到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學之路
 返回網站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