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當孩子「不去上學」時,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驚慌,甚至直接責怪孩子「為什麼要偷懶、不去上學」。其實,拒學並不是單純的叛逆或逃避,更像是孩子內在心聲的一種出口。他們或許沒有足夠的語言說明焦慮、孤單與不安,只能用「不去上學」來傳達。這篇文章,將與你一起理解拒學背後的原因,並思考家長能做的第一步:不是催促,而是理解。
拒學不是逃避,而是孩子內在無聲的求救
拒學不是逃避,而是孩子內在無聲的求救
當孩子拒學時,表面上看似在逃避,但其實更像是一種「無聲的求救」。他們說不出口的焦慮、孤單與不安,都濃縮成了「不想去上學」這個動作。
當「我不想去上學」成了孩子的 SOS
當孩子拒學時,父母第一時間反應是擔心、焦慮、責怪,甚至覺得孩子是任性,但是不上學的表現,是孩子能用少數表達的言語方式之一。對他們來說,身體不舒服、說不出口的焦慮、對學校體制的排斥,最後都濃縮成一個動作:拒絕去學校。
家長眼中的叛逆,其實是壓力的出口
父母常會以「偷懶」、「不乖」來解釋拒學行為,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,背後可能的行為是在說:「我承受不住了」。就像成人遇到壓力會不想上班、逃避會議,孩子則以「拒學」來暫時遠離讓他們感到壓力的環境。這不是逃避,而是一種「自我保護」的本能。
拒學不是單一原因:4 大拒學背後的真實心聲
拒學不是單一原因:4 大拒學背後的真實心聲
拒學行為的產生,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,而是來自課業、人際、環境、心理健康等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。理解這些心聲,有助於家長更清楚聽見孩子內心的掙扎與需求。
壓力像石頭壓在身上:課業焦慮
對於某些孩子而言,學校代表著考試、分數、競爭。當一次次的測驗和比較逐漸累積,孩子可能會認為「只要我不再去學校,就不用再面對失敗」。拒學,成為避免受傷的保護傘。
同儕世界的孤單:人際關係的困境
校園裡的人際互動對孩子影響很大。如果在團體裡找不到歸屬感,或經歷被排擠、霸凌,他們會將「不上學」當作保護自己的方法。有些孩子甚至寧願被父母責罵,也不願回到那個孤單或危險的環境。
校園氛圍的不安全感
不只是人,環境也會讓孩子退縮。可能是過於嚴格的校規、老師的高壓態度,或是對制度的不信任。當孩子覺得「學校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」,拒學就像一種抗議,也是一種自我保護。
情緒在說「我真的不行了」:心理健康的訊號
拒學有時是憂鬱、焦慮、社交恐懼等心理狀況的外顯表徵,孩子或許說不清楚自己的痛苦,只能用「拒絕上學」來表達。這時候,比起硬推著他們回去,更需要專業的協助與陪伴。
陪孩子走出拒學陰霾:理解與多元學習的開始
陪孩子走出拒學陰霾:理解與多元學習的開始
面對拒學,家長最急切的心情往往是「怎麼讓孩子回去上學」。但其實,比起催促,理解孩子內心的焦慮與不安,才是陪伴他們走出陰霾、慢慢恢復力量的第一步。
學習不只在校園:給孩子更多元的選擇
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去學校就「荒廢了」,但學習不只一種形式──「拒學不等於拒絕學習,只是拒絕去學校。」
不硬逼,而是陪孩子找到適合的路
校園裡的人際互動對孩子影響很大。如果在團體裡找不到歸屬感,或經歷被排擠、霸凌,他們會將「不上學」當作保護自己的方法。有些孩子甚至寧願被父母責罵,也不願回到那個孤單或危險的環境。拒學的孩子往往因焦慮或壓力失去力量,強行推回學校只會讓抗拒更深。Only 實驗教育提供不同的學習管道,讓孩子在不同場域中找到可以前進的小步驟。
理解孩子,也要給他彈性學習的空間
理解,不只是傾聽孩子的心聲,也包含調整環境與資源。Only 實驗教育相信,每個孩子都能透過多元課程與彈性安排,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把「學習」和「安全感」重新連結。
別讓拒學成為孤單的戰場,Only 實驗教育與你一起陪伴
別讓拒學成為孤單的戰場,Only 實驗教育與你一起陪伴
拒學,並不是孩子偷懶或叛逆,而是他們在面對壓力時的一種「無聲求救」。背後可能有課業、人際、環境,甚至心理健康的因素。對家長來說,最重要的不是急著把孩子推回學校,而是先理解、傾聽,並找到能陪伴他們一步步恢復力量的方式。
在 Only 實驗教育,我們相信學習並不侷限於校園,而是能根據孩子的步調與需求,重新設計一條屬於他的學習之路。如果你的孩子正因拒學而徬徨,邀請你和我們聊聊,一起探索更合適的教育可能,讓孩子在理解與支持中,再次找回學習的勇氣。